钟怡(又名天山),海南三亚人,三亚工笔会员,警界书画爱好者,曾获三亚市首届美术书法二、三等奖,最近8幅个人画作被《艺术大典一一国之瑰宝》采录。
古法新境 笔杆禅心——记花鸟画家钟怡先生
在当代工笔画家钟怡先生的工笔世界里,一竿竹影、一羽飞鸟,皆不再是传统花鸟画中静止的符号。他的画作,是工笔技法与当代哲思的奇妙交融,更是古老宣纸之上一次静默而深远的灵魂对话。
展开剩余82%钟怡先生画竹,早已超越传统文人画中孤高自许的简单象征。他的竹海系列里,无数修竹或并肩挺立,或层叠错落,彼此交错映衬。那细密而坚韧的竹节分明可见,浓淡晕染的竹叶仿佛在风中私语,整片竹林形成一种绵延不绝、彼此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这已不是孤芳自赏的“君子”,而是一曲关于生命联结的无声颂歌。细观之下,竹节处微妙的墨色过渡,叶片边缘虚实相生的处理,都让竹子这种植物获得了超越个体存在的生态意象——它们坚韧相依,在画面中共同构筑了一片生生不息的绿色精神家园。
当目光转向钟怡先生笔下的禽鸟世界,一种内在的张力悄然弥漫。他笔下的鸟雀,羽毛纤毫毕现,根根清晰可辨,承袭着宋人花鸟的严谨法度。然而,他更着力于捕捉生命蓄势待发的临界点——蓬松胸羽下心脏的搏动,脚爪紧扣枝干的微妙力道,尤其是鸟儿凝神远眺的刹那眼神。这眼神并非呆滞的装饰,而是饱含了警觉、好奇与天地相接的瞬间感知。画中鸟雀的姿态,是休憩亦是预备,是静态亦是动态的永恒前奏,一种“动在静中蕴”的微妙平衡被钟怡以工笔的精细刻画得淋漓尽致。
钟怡先生笔下的鹰隼,则是对传统猛禽意象的深刻解构与重塑。立于苍石的鹰隼,眼神深邃如渊,目光穿透画面,仿佛在审视万物本质。那些繁复层叠的羽毛,每一片都经过精心勾勒与渲染,呈现出非机械的、充满呼吸感的蓬松与光泽。这精微描绘并非仅为炫技,而是对猛禽力量背后那同样真实的生物性温度与存在重量的真诚凝视——威严犹在,却多了几分可被感知的生命温度与内在重量。
钟怡先生的艺术实践,正是以工笔为舟,在传统与当代的宽阔水域中摆渡穿行。他深谙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笔下物象的形态、质感,无不是经年累月细致观察、对物理精微揣摩的成果。然而,钟怡先生的“格物”又超越了单纯形似。他将工笔作为思想的精密载体,赋予传统题材以生态意识、生命哲思等现代性表达。其作品既有宋画般“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格局与细节,又在宁静深远的意境中,悄然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生命观照与存在之思。这使他的工笔画远离了工艺的匠气,成为承载深沉思考的视觉哲学。
钟怡先生的工笔画作,既是向传统的虔诚致意,亦是立足当下的一场从容对话。他让我们看到,工笔这一古老画种绝非故纸堆中的标本,而是依然充满活力的语言。钟怡先生以笔为桥,在精微的羽毛与竹叶间,在鹰隼深邃的凝视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图景,在当代艺术的星空下点亮了一盏既古雅又崭新的灯火。
当我们在其画前驻足,目光掠过竹影的幽深,抚摸鸟羽的蓬松,最终跌入鹰隼那穿透表象的目光——那一刻,工笔的界限仿佛消失了,唯余一个画家以沉静之力,邀我们共同聆听万物深沉的呼吸。
靳尚谊 2025-07-15
发布于:河北省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