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古训的含义非常简单却深刻,强调了在小事上忍耐的重要性。因为如果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无法忍耐,很可能会影响到更大的计划和目标。它还告诫我们,想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必须具备极强的耐性,才能在困境和挑战中坚持下去。许多人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正是依靠这种坚定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磨难,从而取得成功。比如,越王勾践,在经历了卧薪尝胆的屈辱后,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君主。又如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尽管曾遭受“胯下之辱”,他依旧怀抱着远大的志向,忍辱负重,最终得到了刘邦的重用,成为一代名将。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同样具备隐忍的智慧。他便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权臣徐阶。徐阶凭借着隐忍的性格最终铲除了奸臣严嵩,但令人惊讶的是,他自己最终却成了和严嵩一样的人。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在《明史》中,提到的六位奸臣中,严嵩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个。严嵩年轻时才学出众,步入仕途后,尤其是在嘉靖帝即位后,迅速获得了重用,职位不断升迁。严嵩在63岁时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成为了当时权力最大的官员之一,几乎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展开剩余80%然而,严嵩身在官场久了,逐渐被名利冲昏了头脑。虽然他早期才学卓越,但在嘉靖帝重用的二十多年里,他不仅逐步清除异己,拉拢权臣,还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这种种行为让朝中不少大臣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曾经担任过内阁首辅的夏炎就曾多次试图弹劾严嵩,然而,尽管他自认为有足够的支持,却始终未能撼动严嵩的地位,反而被严嵩陷害,最终导致惨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严嵩的手段和权力之深。
那么,作为故事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徐阶,他又是如何从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走上和严嵩一样的道路呢?
徐阶从小便是个命运多舛的人。仅仅在刚满一岁时,他便不幸掉入了枯井中,幸好奇迹般被救了出来;五岁时,跟随父亲经过括苍山,结果从山崖上摔了下来,幸亏衣服挂在树枝上,才没丧命。这样的一系列“险境”给徐阶的人生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也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命运可谓坎坷,但他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样的经历,不仅令他生存下来,也让他拥有了无与伦比的毅力和耐性。
徐阶的仕途始于嘉靖二年,考中探花并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初入仕途的徐阶人品高尚、机智过人,很快赢得了同僚和上司的尊重。他谈吐优雅,言辞锋利,且为人谨慎从不说人是非。在翰林院期间,徐阶与当时的大学士张孚敬有过一场著名的“对决”。当时嘉靖帝想削弱孔子的祭祀地位,而张孚敬主张取消孔子的王号和祭祀标准,其他大臣都不敢反驳,但徐阶却站出来,勇敢地提出反对意见。面对张孚敬的训斥,徐阶毫不退缩,直言自己并不依附于张孚敬,而他此举也为自己惹来了麻烦,被贬为延平俘推官。
在这段时间里,徐阶通过审理冤狱、解救三百多名无辜被囚者以及捣毁淫祠,得到了朝廷的重视。逐渐地,他获得了升迁,并再次回到了京城,凭借自己擅长的青词受到嘉靖帝的青睐。然而,这也让当时权倾一时的严嵩感受到了威胁,因为徐阶与自己竞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了保全自己,徐阶采取了隐忍之策,选择通过与严嵩家族的联姻结下政治盟约,向严嵩示好。
然而,即使如此,严嵩依旧未曾放过他。尤其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藩,对徐阶颇为傲慢无礼,令徐阶屡屡选择忍气吞声。这种隐忍让徐阶逐渐得到了嘉靖皇帝的信任,并且其地位也水涨船高。终于,在嘉靖帝住宫发生火灾时,徐阶提出了修建新宫的建议,成功获得了嘉靖帝的赏识,进一步打破了与严嵩的权力格局。
严嵩最终因邹应龙的举报而被捕,而徐阶则接替了他的首辅位置。表面上,徐阶还去慰问严嵩,表现出宽容大度,实则他心里清楚,如果没有严嵩的失败,就没有他如今的权力地位。
然而,徐阶并未保持初心,最终他也走上了曾经令他厌恶的道路。穆宗继位后,徐阶多次劝谏,却因意见不合遭到排挤,最终选择了退休。然而,在退隐之后,徐阶依然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他纵容自己手下的弟子横行乡里,拥有大量田产,甚至利用金钱贿赂官员以摆平困境。这些行为,使得他最终被指为奸臣,与曾经的严嵩相差无异。
徐阶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隐忍、权力与堕落的故事。在名利场中,很少有人能永远保持初心,而他也未能免俗,最终成为了他曾经最讨厌的人。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