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曾志和丈夫蔡协民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前往福州执行任务。然而刚到福州,他们便遭遇了当地警察和特务的盘查,感受到了严酷的白色恐怖。事情起因于他们在填写旅馆登记表时,对姓名稍作犹豫,这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引起了旅店老板的注意,并被报告给了警方。幸运的是,警察仅仅怀疑蔡协民涉嫌拐带妇女,并未做出更严重的行动。由于他们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这次小小的波动让曾志和蔡协民意识到,这里的白色恐怖远比他们预想的要严重和险恶得多,必须更加谨慎小心。
不久后,曾志得知自己怀孕了,这是她与蔡协民的第二个孩子。由于当时经费紧张,每个交通员除了支付房租外,每月伙食费所剩无几,仅有6元,其中一半还得用于交通费,剩下的实在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好在福州的物价较为低廉,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然而对于正在怀孕的曾志来说,这样的经济条件无法保证充足的营养。尽管如此,她依然顽强地坚持着工作,面对艰难的环境,始终未曾放弃。
时光流转,曾志怀胎十月,终于在11月顺利生下了一个男婴,并给他取名为“铁牛”。看着怀中的孩子,曾志的心中不禁涌起对第一个孩子的回忆。那是1928年11月,当时她即将临产,但由于后方的接生人员无法及时赶到,最终只得请一位干部的妻子来帮忙。这位干部夫人虽然在广东学过短期护士课程,但并不懂得如何接生。当曾志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孩子却始终未见出生,她那时的接生人竟试图用力按压她的肚子,结果只是血水流出,孩子依旧不见踪影。在极度的痛苦下,曾志昏了过去。幸好,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嫂赶到,请来了中药房的医生,才用药物将她唤醒,经过反复的折腾,直到第三天,孩子终于诞生。那时的曾志年仅17岁,根本没有任何喂养经验,而恶劣的战争环境又让她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忧虑。
展开剩余59%正当她为孩子的前途忧心忡忡时,王佐部队的石副连长的家属来看望她。了解到曾志的担忧后,石副连长的妻子表示愿意收养孩子。原来,她三年前也曾生过一个孩子,但不幸夭折了,她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孩子。考虑到自己身边的环境过于危险,曾志最终同意将孩子交给他们,孩子刚刚出生仅26天。送走孩子后,曾志心情沉重,悲伤难以释怀,但她很快振作起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志的日子并没有轻松太久。转眼到了次年,蔡协民接到调任厦门的命令。曾志再度陷入两难之境,最终她写信回家向母亲诉说了此事。母亲得知后立即寄来了40块大洋,让她将孩子送回老家抚养。曾志十分赞同这个提议,打算请假将孩子送回老家。然而,当她刚到厦门准备请假时,王海萍突然找到她,并告诉她,考虑到孩子长途跋涉的危险,最好还是由当地居民收养。曾志坚持自己的想法,准备将孩子送回老家,但王海萍终于透露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当时厦门市委急需资金,于是提前向一户人家借了100块大洋,条件是要为这家人找一个孩子做养子。得知这一内幕,曾志感到十分伤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组织的安排,将孩子交给了那家人。为了纪念铁牛,曾志与蔡协民在离别前为孩子拍了一张全家福。
尽管她经历了深深的失落,曾志却从未对王海萍心生怨恨。她明白,相较于自己,王海萍为革命付出了更多的牺牲。王海萍与妻子梁慧珍两人都积极投身革命事业。1931年,警察突然包围了他们的家,而怀孕的梁慧珍也被当场抓捕。不知情的王海萍回到家时,正巧被藏在巷口的保姆拦住,成功躲过一劫。不幸的是,怀孕六个月的梁慧珍未能逃脱,最终她和腹中的孩子都被敌人残忍杀害。王海萍失去了亲人,内心无比悲痛,但他没有沉溺在个人的伤痛中,而是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曾志在得知这些事情后,深感敬佩,认为像王海萍这样的领导,值得每一个革命者尊敬并学习。
发布于:天津市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